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广联达于晓明: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总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发布时间:2023-08-25 13:07   来源:shigjun1993 微供稿    作者:水中花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实融合”为数据要素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海量应用场景,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提升了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效率。那么,传统建筑行业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摆脱发展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由中国建设报携手广联达共同推出的系列栏目《数字建筑思想汇》目前已经推出16期,本期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建筑业协会会长梁军、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晓明,双方将就行业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探讨,共同梳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从战略规划到落地执行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双方精彩观点的集锦分享。

记者:当前,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较为缓慢,原因既有传统产业管理体系带来的惯性思维造成的主观原因,也有行业自身特点带来的实施难、进展慢的客观原因。在两位看来,建筑业有哪些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征?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在哪里?

梁军:据了解,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过去是倒数第二,现在是倒数第一,已被农业超越。麦肯锡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建筑业的数字化应用程度大约只有制造业的40%左右。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是由建筑业的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使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异常艰难。

一是与人相关的特征。

其一,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管理流程的再造,需要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进行权限调整,必然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使得企业内部相关方难以达成共识,必然会影响数字化转型进程。

其二,数字化人才相对短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懂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而建筑业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对人才吸引力相对较低,数字化人才较为短缺,影响了数字化转型速度。

二是与物相关的特征。

首先,建筑业的产品,也就是建筑,都是“定制”产品。每一个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经过勘察、设计、施工等。比如,长江上的每一座桥梁都不一样,外形千变万化;再比如住宅楼,哪怕外形和户型都一样,也会因为地质条件不同,导致地基处理方式、结构形式、钢筋用量等有所差别。

其次,建筑业具有流动性特点。建造场所是流动的、工人是流动的、设备是流动的。

最后,建造过程具有复杂性。一方面涉及的专业繁多。房屋建筑工程至少包含建筑、结构、水、暖、电五大专业,能源行业工程约有15个专业,化工行业专业达20多个;另一方面,工序千变万化,影响因素多,谁先谁后,不仅要考虑各专业衔接的合理性,还要看资源要素到位情况。

以上特征,使建筑业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工业化较为艰难,这是建筑业推进数字化的痛点和难点,致使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于晓明: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建筑业业务系统具有“四高”特性:高度专业、高度协同、高度独特、高度动态。同时,传统的以包代管管理模式相对较落后。所以行业管理难度就相对较高。

二是观念束缚。对数字化的价值理解不足,有些偏离,很多企业只关注结果不关注系统性建设,急于求成。

三是技术限制。和制造业相比,建筑业还没有形成类似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模式。

四是组织数字化的能力偏弱。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不足,自驱力不够,并且在转型过程中,过度依赖软件服务企业的能力。

五是信息化建设的习惯存在问题。首先是谁使用、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信息孤岛,造成数据割裂。其次,数据形成单点的碎片化应用,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和互动。再次,是没有将数据激活,没有形成有效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企业预判和决策模式。

所以说,有规则的企业是流程驱动的,而敏捷的企业应该是数据驱动的,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形成数据驱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模式,但目前现实还不尽如人意。

记者:梁会长,面对转型的难点、痛点,建筑业究竟该如何应对,从而在数字化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梁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建筑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靠传统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粗放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建筑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和《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都明确要求,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绿色化、数字化、工业化道路。

绿色化是目标,未来的建筑一定是绿色建筑。数字化是手段、是工具,能够使建筑在建造和运维等各个阶段的管理、操作更加精准高效。工业化是基础,要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建房子,组织方式流程化,部件、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三化”融合、协调发展,是建筑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虽然高度差异化、复杂化,但我觉得,只要大家努力,就会逐步实现数字化。从理论上讲,只要能够对产出的对象进行足够精细的标签化归类和数字化表达,就能实现无限复杂的过程控制。对于建筑业,只要对工程项目的工程实体、生产资料、管理活动进行足够精细的标签化归类,用数字化表达,就可以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应用,进而实现建筑工程高度差异、高度复杂建造过程的数字化。

记者:“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目前,建筑业各方主体数字化,均面临有业务没数据、有数据难以使用、使用没深度没方向的局面。梁会长,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梁军:数据作为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要素、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

基于数据形成的相关产业,如大数据产业就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储存、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筑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围绕数据服务获得良好发展的企业,比如专门提供市场分析报告的企业、专门提供大宗建材价格指数的企业等。这说明,建筑业的数字化已经在路上,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都结合自身特点和管理流程,以及资金的轻重缓急,搭建了许多部门级业务系统,满足各自当时的业务管理需求,但是这些业务系统并未贯通,大多数各自独立,成为了制约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发挥领导作用,信息化建设绝对是“一把手”工程,要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系统性全方位规划,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前段时间参与一个交流会,了解到广联达提出的系统性数字化建设方案,对我启发很大。首先要做好规划设计,摸清数据流向,然后做好保证数据流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基于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实现底层数据的自动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基于数据中台,对数据进行治理清洗,保证数据的可用性,然后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评估,能用则用,不能用的坚决拆除,再根据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分步建立部门需要的新的子业务系统,实现数据通业务、业务通部门、部门通总部的数据共享共用机制,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已有系统,又能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使决策更加科学。

记者:于总,请您谈一谈,系统性数字化是如何助力建筑行业改变有业务没数据、有数据难使用、使用没深度没方向局面的?

于晓明:理解系统性数字化,首先要理解“系统”。系统的核心是“要素、关系、准则”三要素,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应的就是“数据、连接、算法”三要素。可以说,系统性数字化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解。

梁会长已经把系统性数字化阐述得很完整。我个人理解,我们要做好几件事。

第一,要关注数据,因为数据是基础。首先,未来要保证数据准确无修饰修改,要能自动收集。其次,数据要及时,无延时、无丢失、无地域限制,并实现多层级的零时差共享。再次,数据要全面,覆盖全生产要素、生产活动、管理活动。

第二,在解决了数据问题、源头问题后,还要打造数字业务平台,平台承载数据,形成互通,同时平台最核心的是算法能力

最终通过“数据+连接+算法”这三者的打造,形成系统性数字化解决方案,给企业赋能,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

记者:于总,如果要在建筑业推进系统性数字化从理念落地到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您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支撑性措施?

于晓明:措施我想大概归为四类:

一是要战略引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业务特点、管理水平以及人才结构制定数字化战略,不能照抄照搬。

二是要设计好推进步骤。从数字项目到数字企业,最后形成数字决策,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核心业务和价值点。

三是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前面有提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有很强依赖性,所以找到好的伙伴,就能帮助走得更长远。因为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一旦形成布局,隐性的交付成本将远超过买一套软件的成本,所以掉头非常难,因此初期一定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而选择好伙伴也有衡量标准:实力强、业务深、技术牛、服务好。

四是要持续迭代。包括我们的业务模型、业务指标、组织架构等,都要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迭代深入。

记者:河北是建筑业大省,在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有诸多实践和落地成果。想问梁会长,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在其中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方向性指导?

梁军:协会是非盈利性社会团体,主要任务是通过服务会员,促进协会的发展。主要工作是发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利益,推动行业发展。其中包括自律机制、诚信体系建设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推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方面内容。只有行业企业发展了,变强了,行业才有话语权,利益才能得以维护。

河北省建筑业协会一直十分重视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具体工作包括编标准、工法,树标杆项目,组织观摩等,引导企业实现技术进步。

自2019年以来,协会组织编制了《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数字化建材供应商库建设标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智能监管技术标准》等多个地方性或团体性标准。开展了“智慧工地评价”工作,连续举办了三届“BIM大赛”,组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展示会、报告会、研讨会、观摩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感到,行业企业的数字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应用水平和应用场景有了很大的提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觉得得益于各级政府对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年初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河北明确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政府和企业的数字孤岛,形成全社会互通的网络体系,实现数据无障碍流转,实现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政策的强有力支撑。

此外,我们也特别感谢以广联达为代表的广大科技企业,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产品的同时,也起到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比如,我们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编制的标准,广联达都积极地参与并给予支持。再比如,秦皇岛市政集团借助广联达的业务平台,不仅实现了数据的追根溯源,而且每张发票、每个单据、每个管理动作都能找到源头,数据指标实现了精准、多维度展示,主要生产经营指标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其下属“海滨路东西延伸工程”项目部利用广联达智慧工地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劳务、物料、环境、质量、安全、进度、机械设备等多维度、多方面管理,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对沉积多年的数据和新产生的数据进行了清洗、分析和挖掘,形成了企业数据资源,为企业定额的生成、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记者:梁会长,对于未来建筑业数字化的发展,您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梁军:Chat GPT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我认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数字化+机器人+AI”。我想可能会出现以下场景:

第一,我们建筑业内部对于数字化的认知将普遍提高,对数据采集、梳理、分析以及数据价值开发的认识水平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得到普遍重视,一大批从事数字经济的企业将应运而生。

第二,政府、企业拥有综合服务平台,各部门业务系统互通互联,数据采集实现唯一性,数据不仅成为决策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数字经济所需数据的重要来源。

第三,施工机器人得到普遍应用,替代大部分人工操作,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第四,类似Chat 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能够用于报告的编制、建筑设计、图纸审查、数据分析、安全事故预警、材料询价、监督检查等,可以替代一部分工程师的工作。

另外,数字孪生的快速发展,所有场景应该既有现实的,又有虚拟的。

总之,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将使建造过程更加智能化、精细化,而且可能出现无人的设计院,无人的建筑企业等场景。

记者:于总,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您认为未来建筑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于未来建筑业数字化的建设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于晓明:在我看来,未来数字化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从企业角度看,未来具有掌控力和拓展力的数字化建筑企业会增多,实现看得清、控得住、管得细、做得好的目标。二是从整个行业角度看,将从数字建造向智能建造、智慧建造方向发展,实现智慧建造理想目标。这是未来整个行业在这两个方面的一个大变化。

我相信,基于工业化建造、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的新建造体系,未来建筑产业40%的产值会再分配。我们非常期盼看到未来基于数字能力支撑的产业生态的形成,这需要我们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建筑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最优化配置生产资源,最大化改善生产关系,提升生产能力,实现高效生产。这是我们期盼看到的。

记者:两位的期待,相信也是行业先行者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对建筑业而言,要借势起飞,需要正视当前转型面临的问题,洞察行业与数字化的本质,以系统性数字化为统领,打造数字时代的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中国战略全面落地。

上一篇:打造“建筑工人的幸福之家”
下一篇:七夕浪漫经济|米素打造一站式购物方案,营造家的别样甜蜜体验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