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焘,清光绪年间历任八省总督。我母亲曾铭的外祖父。魏光焘祖公的三儿魏肇文、四儿魏肇厘夫妇、五儿魏肇恒、女婿朱剑凡均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接受民主革命思想,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这批进步力量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们拉开了推翻封建、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国的改朝换代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存世者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敬重,并委以要职。四舅外公魏肇厘,随程潜在湖南和平起义后,一直在广东省参事室供职并居住广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国内民主人士皆受冲击,年逾81岁的四舅外公魏肇厘,又名魏芷町。被疏散(实为强制遣返)回湖南,但隆回祖籍地和邵阳城内旧居早就没有他的立锥之地。到哪里去住?我母亲得知这一消息,不顾有可能受到政治影响的风险,毅然邀请四舅外公到我家住。母亲说:娘家的亲舅舅自家人不管,谁来管!
我家住邵阳市犀牛塘一所原为民办学校的废弃教室楼上,破旧的木楼,开裂的山墙,真算得上是陋室危楼。家中两间半房,本来人满为患,好在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中有四个都上山下乡不在家。妈妈腾出空气流通最好的靠窗地方,给四舅外公铺了一张舒适的床。四舅外公与失学在家的六弟、七弟蜗居一室,随遇而安。文革中知青回城造反,我也回到邵阳市,每晚和六弟、七弟挤睡一张床,就这样与四舅外公成为了亲密室友。
那段时间,四舅外公的食宿生活受到我母亲和全家人的悉心照顾。母亲要上班,每天一早就起来买菜、做饭,每餐都会给四舅外公单独做些适合他老吃的饭菜。母亲中午有时不能按时下班,炒菜做饭的活就由在家的兄弟姐妹担任,哥姐不在家,早早懂事的六弟自健就成了替补厨师。无论家中哪位下厨,大家都不会忘记要给四舅外公做些他爱吃的。
好在四舅外公对生活从无甚苛求。他老是个洁身自好,不落旁俗,关爱他人并希望晚辈积极上进的人。见我常在家练毛笔字,总是鼓励我多练字,练好字。四舅外公也是个清高洞朗,练达和蔼之人。虽年逾耄耋,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清晨起来,他老就将被子折叠得整整齐齐,床上扫得一尘不染,并打开门窗给室内换新鲜空气。他不喜欢与人过多闲谈,一有时间就是看“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在邵阳市居住的那段时间,他生活得平静愉快。但在那动乱年头,安逸的日子总是不会长久的。
1967年9月下旬,回城造反的下乡知青与掌权的造反派组织“工联”成员发生摩擦,造成枪杀两知青命案。“工联”未妥善处理,反而捣毁邵阳市绝大部分知青造反组织。为反对“工联”枪杀知青,素不参于武斗的“小兵司令部”组织了全市知青“沉默游行”,反对“工联”暴行。“工联”恼羞成怒,就到“小兵司令部”成员家里来抄家抓人。我和三哥自安都是“小兵”主要成员,闻讯跑了。没想到“工联”来抄家,就把在家的母亲和四舅外公抓到了“造反大楼”(原邵阳专员公署)。罪名是“知青后台,里通外国”,关押起来。我存放家中的一些书籍和钱物,也都被“工联”抄走。
直到中央发文,号召回城知青“返乡闹革命”,邵阳市实行部队军管,不再追究“小兵司令部”的责任,我们才敢回家。对知青“沉默游行”完全不知情的母亲和四舅外公在此之后,也先后得以释放回家。
两位老人被抓进造反大楼后,提审过两次,追查他们与知青“沉默游行”的关系。实在问不出什么名堂,就将他们分别关进造反大楼中加装有铁栅栏门窗的房间,这一关就是45天。喜爱清洁卫生的四舅外公与其他人员关在一起,洁身自好的卫生条件也没有了,出来时满身长满了虱子,只好剃个光头。这次关押,虽未给母亲和四舅外公的身体造成大碍,但突如其来的抓捕,毫无理由的坐牢,着实令人心有余悸。
从造反大楼释放回家后的一天,四舅外公来到我身旁,非常慎重地拿出一个用几层细布包裹着的陶瓷笔筒,要送给我练字置笔。四舅外公说这个笔筒是当年出国留学,父亲送给他的,多年来一直陪伴身边,丝毫无损。四舅外公还说父亲魏光焘的诗、文、书法都很好,但他身边没有留存父亲的墨宝,只有这个笔筒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唯一物品。先父遗物,堪称至宝,见物思祖,弥足珍贵。
我感觉得到四舅外公话语里的沉重,这位老人在这次经历被造反派随意抓捕关押的劫难之后,心里一直诚惶诚恐。或许预感到风雨飘摇中自己已来日不多,说不定哪天就会与我们分开。便决定把他朝夕相护、视为至宝的他父亲的遗物赠送给我。四舅外公定是希望我会保护、会珍惜这个见证了两代人建功立业、奋斗一生的笔筒。我知道我收下的不仅是一个精美的笔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是一份承载家族血脉传承的委托。
从四舅外公口中,第一次得知我的曾外祖公叫魏光焘,在清朝作过官,很有才能。其它都不清楚。母亲从没跟我们提起过祖上的往事,也许是怕我们知道太多,容易惹祸上身。对家族往事这些模糊的概念,我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不久后,我与知青们一起离开邵阳市,“返乡闹革命”。等我再次回到家里时,四舅外公已离开了我们家。据说我们返乡后,居委会将在城里居住无本地户口的闲散人员动员遣散回农村。四舅外公魏肇厘出生新疆,长于邵阳,祖籍隆回。这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解放后在广州本有一个幸福美满、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但因文化大革命,广州有家容不下他,如今竟连邵阳故地也不能容他栖身。真是“无端更渡资江水,故土宝庆成他乡”。82岁的四舅外公,只得背起行囊,孤零零的到隆回祖籍地苟且住下,风烛残年,了此一生。
茫茫人生,此后却再无机会见到四舅外公。只有四舅外公赠送的那具笔筒,每每一见,眼前便浮现出他老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
许多年过去,直到文化革命结束,不再讲阶级斗争,解放后历次运动中被错整的人员彻底平反,下乡知青全部回城。人与人之间不再划线,不再以相互之间无由的残酷斗争为荣为乐。人们终于回到正常、理智、人性的生活环境中来了。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开始了新的经济建设,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再次看到四舅外公和曾外祖公使用过的这具笔筒,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要理清过去曾不敢触碰的家族渊源的愿望。
当我深入地探知到相关史料,不禁大大震撼!
这才知道,曾外祖公魏光焘,幼时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后尊母命,千里投军,智勇善战,出生入死,累建战功,屡获升迁。曾几度征战新疆,率兵击退沙俄侵略。保卫了祖国西北大片疆域。又曾奉旨率湘军三千,远赴关外,扼守牛庄,与两万日寇血战至孤骑突围,重创来犯倭寇。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历次涉外谈判,为维护国权毫不退让。魏光焘虽为晚清重臣,却是令后世敬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我也知道了魏光焘曾将他的五位子女送去日本留学,这些子女学成归来,却跟随孙中山一道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成为了民主革命的先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重彩。
而魏光焘的第三代后人中更是英才辈出:如孙子魏荣爵是50年毅然弃美归国的国际著名的声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外孙女朱仲丽是延安时期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创建红十字医院的院长,作家。外孙女婿王稼祥是长征路上中共三人领导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力挺毛主席出来主政,投了关键一票,挽救了中国革命,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外孙女朱仲芷是中共延安的优秀翻译、学者、教授,外孙女婿萧劲光历任湖南军区司令、开国大将、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外孙女钟宜淳是湖南花鼓戏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在第四代后人中,有培养出全国跳水冠军的魏华鹏;国际著名画家李自健;有哺儿期参加高考,后担任两届副市长的李兰君;还有海内外许多著名的企业家、科学家、宇航员。
我不由思索:这个家族中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熠熠生辉的功臣和精英?终于悟到,这与魏光焘正直清廉,刚毅忠诚的人品;行善积德,言传身教的家训;重视教育,眼观世界的胸怀等,都是分不开的。
再观这具笔筒,就是以文化传承良好家风的百年信物。
此笔筒系陶瓷质地,制于清光绪年间,本为魏光焘外祖公自用之物。光焘公虽为武将,却擅长书法文章,喜好文房用品。曾两度坐镇江西,对景德镇的精美瓷器特别青睐并多有选用。而当儿子去留学,则不惜割爱,将自己非常喜爱的正在使用的笔筒送给了他,望子学成归来,报效桑梓。
四舅外公收下笔筒,用细布层层裹好,装箱带去日本。自此读书习字,阅卷批文,笔筒一直随身作伴,生怕碰坏,不敢有丝毫大意。毕业后便回国加入了同盟会。笔筒也随他漂洋过海,东渡西归,辗转万里,历尽劫波。时逢天下大乱,经三度改朝换代,遇无数战火洗礼,解放后又历经多次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反封、资、修、破四旧、抄家……重重劫难,一言难尽。陶瓷笔筒本不堪一击,碰撞跌摔,均可毁于一旦。居然能劫后余生,且外形完整,无损无缺无痕,实属不易。不是视若生命,高度重视保护,何能存世至今?
此笔筒算来传世至少已有一百二十余年。魏光焘公自用经年不计,传给四舅外公已达65年,四舅外公传我又历经了55年。四舅外公于桑榆末景之际,将这印记着父亲与他两代人勤奋学习的笔筒赠送与我,有鼓励,有期望,有惜托。我深知不要辜负老人的期望,要爱护和珍惜这个笔筒,读懂笔筒里蕴藏的故事,将家族血脉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之后的几十年光景中,为求生存发展,我辗转国内许多城市,也搬过好多次家,许多用品皆已丢掉。但这具笔筒一直带着,用细布层层裹着,生怕碰坏,不敢懈怠。直到近年告老还乡,我决定移居到湘江边的寓所去颐养天年,便特意制作了一陈列柜,将这笔筒褪去裹布,洗净浮尘,陈列于上。
此笔筒经鉴定,定名为“海棠式粉彩凸雕绿地花卉纹笔筒”。清光绪年间由景德镇官窑烧制。造型别致,构思精巧,筒口筒底,径身一致,均呈十字海棠花形。筒高11.1cm,口阔8.2cm,窄处5.2cm,通体绿釉,温润典雅。底沿无釉,现白腻筒足,得见用料考究。筒身松绿底色上堆有凸雕浮刻,构图完美,刻法老道,古朴遒劲。图案为石、草、花、蝶,生趣盎然,互有顾联,粗旷而不失精美,民间实不多见。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专程到故宫陶瓷馆参观,见有一晚清年间宫廷专用花盆,上面所绘图案与采用的堆花浮雕工艺,与此笔筒几近相同。
显微镜下观察这具笔筒,釉面有开片,气泡、针眼,显蛤蛎光。岁月痕迹犹在。这是一件来历明白、流转有序、有断代依据、有内涵故事的珍贵文物。
谨以此文纪念曾外祖公魏光焘、四舅外公魏肇厘和那已经远逝的岁月。
2023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