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刚刚封顶的3、8号楼,从2月底开工到现在,9层一共用了不到45天。”在北京顺义公租房项目建设现场,项目经理向来进行技术交流的上百人介绍着。他说之所以施工速度如此快,主要是因为项目采用了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
4月27日,在2023 年中国高品质住宅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自主研发的“纵肋叠合剪力墙住宅一体化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捧回了2022 年度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是行业协会对该项技术的高度肯定。在论坛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技术总监杨思忠介绍了该项技术研发及示范工程情况,显示不仅施工速度快,相较现在市面上装配式建筑中大量采用的套筒灌浆技术,还具有施工质量易管控、综合成本低、有利节能减排等优点,已在北京、河北、江西等多个项目推广应用。
业内共识,装配式建筑既是需求端节能减排的必然路径,也是成本端人口红利消退的自发选择。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如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这样的领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正致力于打造好看、好用、好管的高品质住宅产品。
京津冀绿建实践领军者
从2016年开始,装配式建筑就成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多个国家级文件明确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
也是在2016年,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成立,由北京保障房中心牵头,整合北京市市政路桥集团、首开集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城乡建设集团4家产业链上下游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
作为北京市绿色建筑落地实践的排头兵,7年来,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已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规模及综合实力领先的装配式产品供应商,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绿色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4月21日举办的首届中欧建筑科技与绿色发展国际大会暨第五届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总经理王炜表示,该集团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凭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研发投入,主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7部,知识产权170项,承担研究课题62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总体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在装配式钢结构方面,还研发了可生长钢结构新三板体系,并在顺义公租房项目、房山平各庄项目开展了试点;在装配式内装体系方面,研发了装配式装修3.0体系及产品,已在北京地铁部分站点母婴室项目等项目应用……在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内部,已经形成人人创新的浓厚氛围与生态。
目前,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已具备独立的设计咨询能力,自有的部品供应能力,较强的EPC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已发展成为集“设计研发+部品制造+智慧建造+装配装修”为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平台。
政企合力解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
在北京顺义公租房项目建设现场,可以看到,已经摆脱传统建筑工地“大笨黑粗”的生产场景,没有来往不断的混凝土搅拌车,没有成堆码放的各类建材及建筑垃圾,没有现场浇筑的刺耳噪音,也没有成群的脚上沾满泥浆的建筑工人……装配式建筑模式的采用,使得建筑业正在从传统的现场施工向以工厂为中心的场外制造转变。
在“双碳”战略下,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更加重视。按照住建部、国家发改委2022年6月末联合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40%。
上有国家战略明确方向,中有地方政府贯彻支持,下有企业积极响应,近几年装配式建筑行业走进了繁荣通道。有专业人士评估,未来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
但不可否认的是,装配式建筑的大规模推广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在4月21日举办的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上,有40多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出席,梳理他们提到的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其一,综合成本问题。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平均成本比传统建造方式大约高出10%~20%,这导致开发商在市场化的商品性住房项目中采用装配式建筑有抗性。为了鼓励开发商,这几年北京市政府在一些热点地块竞高标方案评比中,增加了对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装修的比重要求。
在北京顺义公租房项目建设现场,一位项目经理表示,虽然现在装配式建筑还大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采用,但是未来肯定会向商品性住房项目普及。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大笨黑粗”的建筑工人,人工成本在逐年上升,未来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造的成本差会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装配式技术在不断迭代升级,装配式建筑本身的成本也在下降。
在4月27日举办的2023 年中国高品质住宅发展论坛上,杨思忠表示,市面上大规模采用的套筒灌浆技术施工难度大,如灌浆不满会存在安全隐患。而由其主导研发的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技术,免套筒,以空腔内环锚搭接连接节点为核心,研发了新型预制墙板, 搭配标准化预制楼板、阳台、楼梯等构件,通过现场浇筑空腔及叠合层混凝土,形成了安全可靠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了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
并且,纵肋墙板比套筒灌浆剪力墙板重量轻、尺寸大,可减少吊装次数、拼缝数量,提高工效。杨思忠介绍,与套筒灌浆剪力墙结构相比,采用纵肋墙,主体结构施工成本每平米可降低100-200元;可实现节材约20%,生产阶段节能约45%,制造与建造综合降低碳排放约18%。
其二,集成一体化程度问题。由于我国仍处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技术体系标准化程度仍较低,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战”,预制构件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施工环节衔接不畅,等等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较高。
就此行业存在的普遍难题,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也不断进行研发破解。聚焦纵肋叠合体系,开展了建筑、预制构件两个维度的标准化研究,已经形成系列化产品库和标准化图集,助力工业化、高品质的住宅建造。
在北京顺义公租房项目工地,可以看到,大到隔墙、楼梯及阳台,小到卫浴和橱柜,甚至是园林景观用的结构小部品,都已经形成了集成产品。据了解,该顺义公租房项目也是北京市新时期首个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EPC)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项目。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在实践中,已打通内部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业务,构建了“设计研发+部品生产+工程承包”一体化平台,已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其三,公众认知度问题。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产业,公众对其缺乏足够了解,甚至存有疑虑。
但其实,装配式建筑在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相关政策及标准规范、相关集成部品与配套技术、施工控制与质量验收等方面,都有完善的体系。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在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技术层面也在不断更新,安全性和质量监管有标准,也已经突破了“千城一面”。
比如,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在外立面多样性方面研发了瓷板反打、清水混凝土外饰面、UHPC构件等新产品,并已成功应用。其旗下的燕通公司,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了8个生产基地,拥有智能化流水线16条,年产能65万m³,是京津冀地区规模及综合实力领先的供应商,目前可向市场提供17类、1000余种装配式建筑构件产品。
这几年,我们国家也开始注重挖掘示范项目,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转变和提升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比如,在4月27号举办的2023 年中国高品质住宅发展论坛上,同步举办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对此前经过专业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脱颖而出的项目进行集体表彰,吸引主流媒体从消费者角度进行宣传和引导,助力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和推广。
据了解,除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报送的“纵肋叠合剪力墙住宅一体化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一等奖外,北京市保障房中心报送的“装配式与超低能耗结合的高品质保障性住房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北焦家园为例” “好看、好用、好管”高品质保障性住房全过程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以百湾家园为例”两个项目,同时荣获了高品质住宅奖(综合技术奖)。
北焦家园实景
百湾家园实景
此外,传统建造方式存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分包和监理等不同利益分割,这也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大规模商业性推广的一个原因。但大势不可逆,“双碳”目标下,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的战略目标明确;建筑业农民工人数逐年下降,劳动力减少,成本逐渐拉平,采用装配式建筑也是必行之路。
聚焦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及模式创新,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并正朝着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建造服务商目标而努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将得到大规模推广,我们每个人也将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